为认真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没完没了”地抓“一号检察建议”工作要求,生动宣传新修订未成年人“两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继续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和保护工作,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切实维护好校园安全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共建和谐校园。5月12日,安宁区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官走进安宁区崔家庄小学,为该校六年级学生讲授题为《“两法”—我们的成长攻略》的法治课。

在授课过程中,检察官结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点给学生们讲授预防性侵害和杜绝校园欺凌主题。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自身办案经历,通过分析侵害未成年人典型案例、拓展解读未保法、播放未成年人保护普法漫画、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等形式,用真实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同学们知晓什么是性侵犯、带同学们辨析对性侵害认识的几个误区、区分善意触摸和恶意触摸,向同学们介绍了在遭遇不法侵害后如何自护自救及寻求帮助,教育学生提高警觉,自觉远离危险人群和危险环境,着力提升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接下来,检察官又通过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讲解,带同学们了解什么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分级干预,检察官告诫同学们“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果对不良行为不及时干预,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导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并通过讲述近年来办理的一个个鲜活的涉未成年犯罪典型案件,从交友不慎、意志不坚、敏感冲动、不服管束以及法律知识缺少等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分析,着重梳理了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成因、阶段、后果,让同学们明白了哪些行为是违法,哪些行为是犯罪以及违法犯罪行为的恶劣后果,同时就如何防治校园欺凌、从不做霸凌者,不做沉默的羔羊,不做冷漠的围观者三个方面,引导同学们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和处世观,不断提高个人应对不良思想和不良危害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保护自己,快乐成长。

由于5月12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既是护士节,又是中国防灾减灾日,是汶川大地震14周年祭。在课堂的最后,检察官先后播放了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斗争中英勇无畏的视频集锦以及纪念512汶川大地震纪录片。

观看视频的时候,刚还热烈讨论的孩子们一下子安静了下来,整个教室一片肃穆,特别是看到在地震中,用身体护住孩子的母亲,为保护学生而牺牲的老师,为打通重灾区与外界信息通道而高空舍命盲跳的15名空降兵时,有的孩子眼中泛着泪光。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让孩子了解到,无论是地震还是新冠肺炎疫情,每当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每当人民群众遭受危难的时刻,都会涌现出英雄,他们是军人、是警察、是医护人员、是千千万万挺身而出的平凡人。他们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维护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们为什么要冲在第一线,检察官告诉同学们,这就叫责任。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敬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友善、什么是敬畏。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告诉同学们英雄就是一个个拥有宽大胸怀、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他们无畏艰难,勇于担当,以行动激扬中国力量,以无私无畏的精神放射出中国青年人的荣光。

最后,检察官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在同龄人中逞强斗狠不算本事,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才值得敬佩。爱国不分大人小孩,作为即将升入初中的学生,要保护好自己,健康成长,每天多学一分学问,多养一分正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同学们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传承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中国少年。

近年来,安宁区院积极适应新时代法治教育要求,从过去单纯的普法宣传、法治教育升级为德育教育、爱国教育,结合时事热点,重大时间节点,及时对未成年人从敬畏规则、诚信友善、敬业担当、家国情怀等方面进行价值引导,采用德育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进一步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热情,厚植爱国情感,弘扬爱国精神,为培养有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祖国的新时代好少年贡献未检力量。